引用本文: 李思敏, 杜春萍, 朱思忆, 何成奇.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与环境综合康复状况研究. 华西医学, 2021, 36(3): 385-390. doi: 10.7507/1002-0179.202002030 复制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骼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1]。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结局[2]。每 2 位白人女性中就有 1 位一生中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男性中每 5 人有 1 位患骨质疏松性骨折[3]。在我国,每年新发椎体骨折约 181 万人,髋部骨折 23 万人[4],据统计约 70%~80% 的中老年骨折是由骨质疏松引起[5]。骨质疏松及相关性骨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及相关性骨折会引起躯体功能受限和社会心理的损伤,如何评估损伤程度是重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 2001 年正式发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用于描述在个体和社会水平上与健康状况相关的功能类别和范围,是康复评估与治疗的基础。ICF 主要包括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及环境因素 4 个部分[6],可实现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和环境全面及综合评估,对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均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骨质疏松 ICF 简明核心分类集全面综合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和环境状况,明确骨质疏松患者在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的实施提供依据,也为 ICF 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7 年 5 月—2019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或者骨量低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 年颁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 年)》[7]内容,确诊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值:T≤-2.5)的患者;愿意接受本次调查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只要满足以下一条即不纳入本研究):拒绝参与或不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钙和维生素 D 吸收和调节的消化道和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各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
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 年审(55)号;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TRC-14005156。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共包括 2 个调查问卷:① 一般资料问卷:查阅文献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共包括性别、年龄(≥ 60 岁,<60 岁)[8]、民族、婚姻状况(单身、结婚、离婚、丧偶)、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职业(在职、已退休、无业)、个人月收入(≤1 200 元、1 201~3 500 元、3 501~5 000 元、>5 000 元)[9]、家庭月收入(≤1 200 元、1 201~3 500 元、3 501~5 000 元、>5 000 元)[9]、吸烟情况(吸烟、已戒烟、从不吸烟)、饮酒情况(饮酒、已戒酒、从不饮酒)、医疗保障形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公费医疗、自费)、家族遗传史(有遗传史、没有遗传史、不清楚)、是否服用钙剂、是否绝经、是否发生过髋部骨折(发生、未发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 16 个条目。
② 采用《简明版骨质疏松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核心分类组合-中文版》[10]综合评估患者的入院前的功能与环境的状况,该测量工具重测信度为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762~0.921;观察者间信度 ICC 0.781~0.941;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α 系数 0.953。包括 4 个亚类(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4 个分类 12 个类目,具体为身体功能[情感功能(B152)、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肌肉力量功能(B730)]、身体结构[下肢结构(S750)、躯干结构(S760)]、活动和参与[举起搬运物体(D430)、步行(D450)、娱乐休闲(D920)]、环境因素[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卫生专业人员(E355)、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每个类目通过 7 个 ICF 限定值描述:“0”代表“没有损伤”、“1”代表“轻度损伤”、“2”代表“中度损伤”、“3”代表“重度损伤”、“4”代表“完全损伤”、“8”代表“未指定”(表示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损伤的严重性)、“9”代表“不适用”(表示此类目不适用于该患者)。环境因素有 9 个 ICF 限定值:“+4”代表“完全有利”、“+3”代表“充分有利”、“+2”代表“中度有利”、“+1”代表“轻度有利”,“0”代表“没有障碍/有利”,“1”代表“轻度障碍”,“2”代表“中度障碍”,“3”代表“重度障碍”,“4”代表“极重度障碍”。
1.2.2 研究设计方案与流程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研究设计方案,应用骨质疏松 ICF 简明核心分类集,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临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实施前,制作《简明骨质疏松 ICF 核心分类集操作指南和细则》,并对调查人员进行资料收集的专项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资料收集方法和量表内容的解释以及资料收集注意事项等。调查实施时间为患者入院当天,调查时须向骨质疏松患者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所要收集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收集形式和所需时间,在完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面对面访谈或患者自行填写,所有资料均现场填写,当场回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骨质疏松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情况、情感功能、痛觉、关节活动功能、肌肉力量功能、下肢结构、躯干结构、举起搬运物体、步行、娱乐休闲、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骨质疏松 ICF 核心分类集的每个类目采用 ICF 限定值进行描述,为了更好的阐述结果,将功能和环境的限定值进行合并,功能评估结果表述为 SUM 0 为限定值 0,SUM 1-2 为限定值 1 和 2 的合并结果,SUM 3-4 为限定值 3-4 的合并结果;环境评估结果表述为 SUM 0-(+4)为限定值 0、+1、+2、+3、+4 的合并,SUM 1-4 为限定值 1、2、3、4 的合并结果[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共调查患者 240 例,其中女性 156 例,汉族 238 例,小学及以下学历 195 例,年龄≥60 岁 199 例,结婚 175 例,已退休 162 例;未进行补钙 130 例,绝经123 例,有骨质疏松家族史133 例,有髋部骨折史127例,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12例。见表 1、2。


2.2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与环境综合康复现状
由表 3、4 可见,步行(D450),痛觉(B280),躯干结构(S760),举起和搬运物体(D430),关节活动功能(B710)发生损伤的比例达到 90% 以上;超过 50% 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环境评估均为有利因素、无障碍。


3 讨论
本研究共调查了 240 例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女性(65%)、≥60 岁(82.9%)者、退休人员(67.5%)占多数,可见本研究中的骨质疏松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与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较一致[12],主要在女性和老年人中发病率高。同时,参与调查人员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超过 50% 婚姻状态为结婚,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到了 80% 以上,学历不高。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中有 78.8% 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易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另外雌激素减少也可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呈现类似于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13],这也是女性患者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原因之一。从社会属性来看,本次调查患者中个人和家庭月收入大多在 3 501 元之上,属中等水平。多数患者从不吸烟(67.9%)、饮酒(70.8%),而吸烟和过量饮酒是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可见本研究中的骨质疏松患者应更多关注其他高危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 54.2% 的患者尚未补钙,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14]。《2013 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5]建议 50 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1 000~1 200 mg,而饮食中的钙摄入往往不足,需要给予钙剂补充,这可成为康复护理的重点宣教内容。55.4% 有家族病史,52.9% 伴有髋部骨折史,应重视这一部分人群的康复和健康教育,避免跌倒和再次发生骨折。95% 的患者未接受骨质疏松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骨质疏松症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高危人群筛查的第一道关口,在骨质疏松症的全面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在骨质疏松管理中的作用。
ICF 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并统一在国际上使用的关于描述和分类健康以及健康相关领域的国际化、标准化的语言[16],也为健康结局的测量提供了通用架构[17],可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在国际间的交流。本文应用简明版骨质疏松 ICF 核心组合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 4 个方面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评估。
身体功能评估主要评估了情感功能(B152)、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肌肉力量功能(B730)4 个方面,综合反映了患者情绪、疼痛、活动、肌力 4 个方面的能力,可为临床康复人员医疗、护理、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治疗方向。其中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发生损伤比例达到了 90% 以上。Ilieva 等[18]和 Borchers 等[19]的研究也表明了目前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均有疼痛体验,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体征,可见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干预及教育异常重要,应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观体验,并给予相应的疼痛护理措施和疼痛认知干预方法。关节活动功能(B710)主要评估了腰椎的前屈活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骨质疏松患者关节活动能力受限明显,这可能与骨质疏松引起脊椎退行性改变、疼痛、骨折等有关[20]。情感障碍同样也存在于骨质疏松患者中,本研究显示 73.4% 的患者有情绪问题,其中 7.1% 为有重度问题,国内李艾娟等[21]、李媛[22]的研究也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进一步提示了针对骨质疏松及疾病特点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康复必不可少、不容忽略。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力量受损,15.8% 的患者为重度受损,尹华等[23]的研究也显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水平与肌力呈正相关性,肌肉力量降低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应重点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健康教育,并可适当的进行床旁肌肉力量的训练。
身体结构主要评估了下肢结构(S750)、躯干结构(S760)2 个方面,直接反映了患者躯体受伤情况和主要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评估结果康复人员可获知患者目前参与康复活动的能力及能够完成的项目类型,为制定康复治疗策略和实施康复日常活动指导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调查中绝大部分患者的下肢结构和躯干结构均有损伤,分别有 17.5% 和 19.6% 达到重度损伤,这一部分人群在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和一定程度的卧床活动指导。
活动与参与主要评估了举起搬运物体(D430)、步行(D450)、娱乐休闲(D920)3 个方面,初步反映了患者自主活动与社会参与的能力,绝大部分患者以轻、中度损伤为主,且步行(D450)、举起搬运物体(D430)损伤发生率在 90% 以上。Gimigliano 等[9]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提示康复过程中应重视步行能力的训练及转运物品的能力。娱乐休闲能力受影响比例相对较低,26.7% 的患者未受影响,近 50% 的患者有受损,但重度受损的比例较小,可见加强骨质疏松患者的职业能力康复仍有必要,应重视骨质疏松患者回归社会和参与活动能力的训练。
环境评价主要评估了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卫生专业人员(E355)、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3 个方面。超过 50% 的患者均表示为有利因素、无障碍,其中以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所占比例最高,该类目主要是指为预防和处理卫生问题,提供医疗康复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而提供的服务、体制和政策[11],本研究调查显示 82.9% 的患者均认为目前的卫生和医疗方面的服务、体制和政策均为有利,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有 82.9% 均有医疗保障有关,这也进一步反映了随着卫生体制、政策逐步改进和完善,目前医疗保障形式更加多样和全民医疗保障正在逐步实现。卫生专业人员(E355)为有利的比例相对其他两个类目较低,卫生专业人员主要是指在卫生系统中工作的所有服务人员,如医生、护士、理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听觉治疗师、假肢矫形师或医疗社会工作者[11],本次调查实施时多数患者均显示仅有 5% 患者曾去社区进行康复和治疗,可见患者在入院之前很少有卫生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骨质疏松相关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这也提示了应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加强院外康复干预。本次调查发现 78.3% 的患者认为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为有利因素,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其个人收入和家庭条件较好有关,而多项研究均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状况与其经济状况呈明显的相关性[24-25]。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只描述了入院时的功能与环境现状,尚不能明确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能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主要选择了在我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进入和未进入本研究的骨质疏松患者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住院骨质疏松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功能与环境现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CF 是“功能医学”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既可以用于某种疾病状态下的综合康复评估,也可作为一种康复干预模式,其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康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及重要性。本研究将 ICF 评估模式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评估中,进一步明确了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活动及环境现状,以期为骨质疏松患者后期的康复干预和康复护理指导提供借鉴。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骨骼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1]。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结局[2]。每 2 位白人女性中就有 1 位一生中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男性中每 5 人有 1 位患骨质疏松性骨折[3]。在我国,每年新发椎体骨折约 181 万人,髋部骨折 23 万人[4],据统计约 70%~80% 的中老年骨折是由骨质疏松引起[5]。骨质疏松及相关性骨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及相关性骨折会引起躯体功能受限和社会心理的损伤,如何评估损伤程度是重点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 2001 年正式发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用于描述在个体和社会水平上与健康状况相关的功能类别和范围,是康复评估与治疗的基础。ICF 主要包括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及环境因素 4 个部分[6],可实现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和环境全面及综合评估,对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均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骨质疏松 ICF 简明核心分类集全面综合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和环境状况,明确骨质疏松患者在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的实施提供依据,也为 ICF 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 2017 年 5 月—2019 年 12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或者骨量低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 年颁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 年)》[7]内容,确诊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值:T≤-2.5)的患者;愿意接受本次调查并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只要满足以下一条即不纳入本研究):拒绝参与或不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钙和维生素 D 吸收和调节的消化道和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各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
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2019 年审(55)号;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TRC-14005156。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共包括 2 个调查问卷:① 一般资料问卷:查阅文献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共包括性别、年龄(≥ 60 岁,<60 岁)[8]、民族、婚姻状况(单身、结婚、离婚、丧偶)、文化程度(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职业(在职、已退休、无业)、个人月收入(≤1 200 元、1 201~3 500 元、3 501~5 000 元、>5 000 元)[9]、家庭月收入(≤1 200 元、1 201~3 500 元、3 501~5 000 元、>5 000 元)[9]、吸烟情况(吸烟、已戒烟、从不吸烟)、饮酒情况(饮酒、已戒酒、从不饮酒)、医疗保障形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公费医疗、自费)、家族遗传史(有遗传史、没有遗传史、不清楚)、是否服用钙剂、是否绝经、是否发生过髋部骨折(发生、未发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 16 个条目。
② 采用《简明版骨质疏松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核心分类组合-中文版》[10]综合评估患者的入院前的功能与环境的状况,该测量工具重测信度为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762~0.921;观察者间信度 ICC 0.781~0.941;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α 系数 0.953。包括 4 个亚类(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4 个分类 12 个类目,具体为身体功能[情感功能(B152)、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肌肉力量功能(B730)]、身体结构[下肢结构(S750)、躯干结构(S760)]、活动和参与[举起搬运物体(D430)、步行(D450)、娱乐休闲(D920)]、环境因素[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卫生专业人员(E355)、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每个类目通过 7 个 ICF 限定值描述:“0”代表“没有损伤”、“1”代表“轻度损伤”、“2”代表“中度损伤”、“3”代表“重度损伤”、“4”代表“完全损伤”、“8”代表“未指定”(表示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损伤的严重性)、“9”代表“不适用”(表示此类目不适用于该患者)。环境因素有 9 个 ICF 限定值:“+4”代表“完全有利”、“+3”代表“充分有利”、“+2”代表“中度有利”、“+1”代表“轻度有利”,“0”代表“没有障碍/有利”,“1”代表“轻度障碍”,“2”代表“中度障碍”,“3”代表“重度障碍”,“4”代表“极重度障碍”。
1.2.2 研究设计方案与流程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研究设计方案,应用骨质疏松 ICF 简明核心分类集,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临床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实施前,制作《简明骨质疏松 ICF 核心分类集操作指南和细则》,并对调查人员进行资料收集的专项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资料收集方法和量表内容的解释以及资料收集注意事项等。调查实施时间为患者入院当天,调查时须向骨质疏松患者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所要收集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收集形式和所需时间,在完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面对面访谈或患者自行填写,所有资料均现场填写,当场回收。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骨质疏松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情况、情感功能、痛觉、关节活动功能、肌肉力量功能、下肢结构、躯干结构、举起搬运物体、步行、娱乐休闲、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骨质疏松 ICF 核心分类集的每个类目采用 ICF 限定值进行描述,为了更好的阐述结果,将功能和环境的限定值进行合并,功能评估结果表述为 SUM 0 为限定值 0,SUM 1-2 为限定值 1 和 2 的合并结果,SUM 3-4 为限定值 3-4 的合并结果;环境评估结果表述为 SUM 0-(+4)为限定值 0、+1、+2、+3、+4 的合并,SUM 1-4 为限定值 1、2、3、4 的合并结果[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
共调查患者 240 例,其中女性 156 例,汉族 238 例,小学及以下学历 195 例,年龄≥60 岁 199 例,结婚 175 例,已退休 162 例;未进行补钙 130 例,绝经123 例,有骨质疏松家族史133 例,有髋部骨折史127例,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12例。见表 1、2。


2.2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与环境综合康复现状
由表 3、4 可见,步行(D450),痛觉(B280),躯干结构(S760),举起和搬运物体(D430),关节活动功能(B710)发生损伤的比例达到 90% 以上;超过 50% 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环境评估均为有利因素、无障碍。


3 讨论
本研究共调查了 240 例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女性(65%)、≥60 岁(82.9%)者、退休人员(67.5%)占多数,可见本研究中的骨质疏松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与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较一致[12],主要在女性和老年人中发病率高。同时,参与调查人员中汉族占绝大多数,超过 50% 婚姻状态为结婚,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到了 80% 以上,学历不高。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中有 78.8% 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易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另外雌激素减少也可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呈现类似于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13],这也是女性患者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原因之一。从社会属性来看,本次调查患者中个人和家庭月收入大多在 3 501 元之上,属中等水平。多数患者从不吸烟(67.9%)、饮酒(70.8%),而吸烟和过量饮酒是骨质疏松的高危风险因素,可见本研究中的骨质疏松患者应更多关注其他高危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 54.2% 的患者尚未补钙,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14]。《2013 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5]建议 50 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1 000~1 200 mg,而饮食中的钙摄入往往不足,需要给予钙剂补充,这可成为康复护理的重点宣教内容。55.4% 有家族病史,52.9% 伴有髋部骨折史,应重视这一部分人群的康复和健康教育,避免跌倒和再次发生骨折。95% 的患者未接受骨质疏松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骨质疏松症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高危人群筛查的第一道关口,在骨质疏松症的全面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在骨质疏松管理中的作用。
ICF 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并统一在国际上使用的关于描述和分类健康以及健康相关领域的国际化、标准化的语言[16],也为健康结局的测量提供了通用架构[17],可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在国际间的交流。本文应用简明版骨质疏松 ICF 核心组合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 4 个方面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评估。
身体功能评估主要评估了情感功能(B152)、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肌肉力量功能(B730)4 个方面,综合反映了患者情绪、疼痛、活动、肌力 4 个方面的能力,可为临床康复人员医疗、护理、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治疗方向。其中痛觉(B280)、关节活动功能(B710)发生损伤比例达到了 90% 以上。Ilieva 等[18]和 Borchers 等[19]的研究也表明了目前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均有疼痛体验,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体征,可见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干预及教育异常重要,应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观体验,并给予相应的疼痛护理措施和疼痛认知干预方法。关节活动功能(B710)主要评估了腰椎的前屈活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骨质疏松患者关节活动能力受限明显,这可能与骨质疏松引起脊椎退行性改变、疼痛、骨折等有关[20]。情感障碍同样也存在于骨质疏松患者中,本研究显示 73.4% 的患者有情绪问题,其中 7.1% 为有重度问题,国内李艾娟等[21]、李媛[22]的研究也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进一步提示了针对骨质疏松及疾病特点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康复必不可少、不容忽略。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力量受损,15.8% 的患者为重度受损,尹华等[23]的研究也显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水平与肌力呈正相关性,肌肉力量降低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应重点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预防跌倒和骨折的健康教育,并可适当的进行床旁肌肉力量的训练。
身体结构主要评估了下肢结构(S750)、躯干结构(S760)2 个方面,直接反映了患者躯体受伤情况和主要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评估结果康复人员可获知患者目前参与康复活动的能力及能够完成的项目类型,为制定康复治疗策略和实施康复日常活动指导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调查中绝大部分患者的下肢结构和躯干结构均有损伤,分别有 17.5% 和 19.6% 达到重度损伤,这一部分人群在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和一定程度的卧床活动指导。
活动与参与主要评估了举起搬运物体(D430)、步行(D450)、娱乐休闲(D920)3 个方面,初步反映了患者自主活动与社会参与的能力,绝大部分患者以轻、中度损伤为主,且步行(D450)、举起搬运物体(D430)损伤发生率在 90% 以上。Gimigliano 等[9]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进一步反映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提示康复过程中应重视步行能力的训练及转运物品的能力。娱乐休闲能力受影响比例相对较低,26.7% 的患者未受影响,近 50% 的患者有受损,但重度受损的比例较小,可见加强骨质疏松患者的职业能力康复仍有必要,应重视骨质疏松患者回归社会和参与活动能力的训练。
环境评价主要评估了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卫生专业人员(E355)、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3 个方面。超过 50% 的患者均表示为有利因素、无障碍,其中以卫生服务体制和政策(E580)所占比例最高,该类目主要是指为预防和处理卫生问题,提供医疗康复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而提供的服务、体制和政策[11],本研究调查显示 82.9% 的患者均认为目前的卫生和医疗方面的服务、体制和政策均为有利,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有 82.9% 均有医疗保障有关,这也进一步反映了随着卫生体制、政策逐步改进和完善,目前医疗保障形式更加多样和全民医疗保障正在逐步实现。卫生专业人员(E355)为有利的比例相对其他两个类目较低,卫生专业人员主要是指在卫生系统中工作的所有服务人员,如医生、护士、理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听觉治疗师、假肢矫形师或医疗社会工作者[11],本次调查实施时多数患者均显示仅有 5% 患者曾去社区进行康复和治疗,可见患者在入院之前很少有卫生专业人员对其进行骨质疏松相关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这也提示了应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加强院外康复干预。本次调查发现 78.3% 的患者认为个人消费用的用品和物质(E110)为有利因素,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其个人收入和家庭条件较好有关,而多项研究均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状况与其经济状况呈明显的相关性[24-25]。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只描述了入院时的功能与环境现状,尚不能明确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能也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主要选择了在我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进入和未进入本研究的骨质疏松患者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住院骨质疏松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功能与环境现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ICF 是“功能医学”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既可以用于某种疾病状态下的综合康复评估,也可作为一种康复干预模式,其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康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及重要性。本研究将 ICF 评估模式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评估中,进一步明确了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活动及环境现状,以期为骨质疏松患者后期的康复干预和康复护理指导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