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静, 李芹, 苏喆, 蒲镜羽, 王祎, 李渠. 病床隔帘使用中不同时段污染现状的研究. 华西医学, 2021, 36(3): 358-361. doi: 10.7507/1002-0179.202101279 复制
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于病床隔帘管理提出,病床隔帘作为间接接触患者的床单元物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1]。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更换时间,而在实际使用中病床隔帘频繁被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手接触,作为病床单元的一部分,极易被污染,目前我国医院使用的隔帘基本为棉布类材质,不能采用有效消毒液每日擦拭消毒,加之医护人员、患者自身或陪护人员在接触病床隔帘后遗忘或未及时进行手卫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2]。因此,为了解不同时间段病床隔帘细菌污染情况,确保在隔帘污染高峰时间段及时更换,本研究选择对我院产科与儿科病房使用中的病床隔帘不同时间段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 年 4 月—9 月,选取我院儿科及产科病房使用中的 138 张病床隔帘(儿科 70 张,产科 68 张)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普通产科及儿科病房多人间病房使用中的病床隔帘。排除标准:收治多重耐药菌及其他特殊感染患者使用更换后的隔帘(患者出院后,终末处理时会将隔帘及时更换进行消毒处理)。本研究主要针对隔帘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不涉及伦理问题,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每张隔帘选取 3 个部位作为采样区域,用浸润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采样部位横竖往返各涂擦 5 次,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 4 个点(各采样点不重复采取)。分别在隔帘上段(距离地面 2 m 左右,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中段(距离地面 1.3 m 左右,手经常接触部位,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下段(距离地面 0.3 m 左右,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各留取样本 1 份,每个样本采样部位面积≥ 100 cm2。用灭菌剪刀剪去或折断棉签上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 10 mL 采样液管内送检。结果按照《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关于清洁织物微生物指标要求,细菌菌落数为≤200 CFU/100 cm2 标准判定[3]。
1.2.2 观察指标
隔帘在普通病房广泛使用,《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于隔帘更换频次提出要求为定期,无具体时间要求[1]。有研究报道了隔帘连续使用 5 个月期间动态监测细菌污染情况[4],但样本量相对较少,我院执行每个季度更换 1 次隔帘。目的在确保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满足普通病房隔帘更换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分别在更换隔帘后当日(本底)以及持续使用 1、2、3、6 个月时进行病原菌污染情况监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前与产科、儿科沟通,在隔帘使用 3 个月时不进行更换,持续使用 6 个月对其监测采样后,再通知科室对隔帘进行更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原始资料类型,采用例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本研究共监测样本 2 058 份,其中儿科 1 041 份,产科 1 017 份。
2.1 儿科不同时间段监测结果
儿科共监测样本 1 041 份。本底监测 210 份,不合格 43 份;使用 1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38 份;使用个 2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137 份;使用 3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63 份;使用 6 个月后监测 201 份,不合格 22 份;见表 1。可见,在持续使用 2 个月后细菌污染最严重,各部位细菌污染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合格率达到 65.24%,但在持续使用 3 个月及 6 个月后通过常规检测及实验方法显示细菌污染未持续增加。

2.2 产科不同时间段监测结果
产科共监测样本 1 017 份。本底监测 204 份,不合格 10 份;使用 1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106 份;使用 2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32 份;使用 3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41 份;使用 6 个月后监测 201 份,不合格 17 份;见表 2。可见,在持续使用 1 个月后细菌污染最严重,不合格率达到 51.96%,而在继续使用 2、3、6 个月后监测细菌污染显著下降。

2.3 隔帘病原菌检出情况
隔帘污染监测出的病原菌种较多,一个标本培养结果存在多种病原菌混合生长,但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为主,其次为微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类,少量存在霉菌和阴性杆菌生长。
3 讨论
本研究中儿科病房与产科病房隔帘在刚更换后均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儿科病房相对于产科病房污染更为严重。许慧琼等[5]研究报道,在对 380 件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监测中有 15 件检出大肠菌群,1 件检出革兰阳性致病球菌。说明隔帘在运送、储存、安装环节中,如不加强管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病床隔帘作为保护住院患者隐私的工具,在国内各大医院内被广泛使用,大多数医院隔帘均是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棉布类织物,只有少数医院在特殊科室采用了一次性抑菌隔帘。隔帘作为病床单元的一部分,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不能每日对隔帘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置,隔帘在使用过程中频繁被手接触,可能成为病原菌传播的蓄水池[6-7],有研究证明,医疗机构使用的相关织物,如病房里使用的隐私帘、床单、被套等,都是医院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高危因素[8]。定期更换,减少被污染隔帘带来的风险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本研究中,儿科病房隔帘在持续使用第 2 个月时,细菌污染达到高峰,不合格率为 65.24%。而产科在持续使用第 1 个月后即出现了明显的污染,不合格率为 51.96%。出现该种情况可能与病区面对的患者有关,儿科病房隔帘在使用过程中,家属为了方便观察陪伴患儿,隔帘大多数情况是被困扎在一端未作为隐私隔帘使用。相反,产科患者由于处在生产和产后阶段,需要更好的休息,加之产褥期恶露垫的更换,初为人母为婴儿哺乳时,均需使用隐私隔帘,相对于儿科而言,使用频率更高,因此研究结果中出现了产科相比儿科隔帘更早被污染。值得探讨是,本研究中随着使用时间的进一步延长,病床隔帘在持续使用 3、6 个月后细菌污染情况并未持续增加。与倪娇文等[4]报道的普通病房大部分科室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在使用 1.5 个月时细菌菌落总数达到峰值,超过国家清洁织物的标准(>200 CFU/100 cm2)基本一致。任哲等[9]专题报告中,早在 2012 年 Vickery 首先定义干性物体表面的生物膜,同时有研究在使用含氯清洁剂、清洁粉进行两轮终末清洁处理后在隔帘、病房入口的门、床垫上仍然发现了生物膜,并且其中 52% 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微生物。本研究结果该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生物膜存在干性物体表面形成有关。生物膜一旦形成,一般方法难以清除,而本次研究在持续监测过程中未考虑到生物膜因素,全过程均采用同样的监测及培养方法,不能有效论证在持续使用 3、6 个月后出现监测结果与常理不吻合现象,这也是后续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本项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讨论隔帘科学更换频次,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多项研究[10-12]表明病房的终末消毒效果不佳,只有约 50% 的病房物表被清洁到位。通过对病房高频接触的环境及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可有效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13]。布类隔帘在使用过程中被频繁接触,因无法保证每日清洁消毒,只有增加更换频次。本研究中儿科与产科病房隔帘在持续使用中均存在污染,与刘洁玲等[14]研究的第 1 周、第 1 个月末、第 2 个月末、第 3 个月末棉布类持续污染情况基本相同,但没有可比性的是作者未监测本底污染情况,且样本数较少。目前对于隔帘多久更换 1 次,国内并无统一标准,大多数只是做到在隔帘明显污染后,或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出院终末消毒时进行更换。有研究报告在 3 周内对医院病床隔帘进行采样,结果发现新换的病床隔帘在 1 周内即被污染,且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不同类型的革兰阴性杆菌[15]。本研究中隔帘监测出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少量的霉菌、革兰阴性杆菌类等,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在接触隔帘过程中,如手卫生执行不到位,被病原菌污染的隔帘极易成为造成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隔帘清洗更换频次,只说“定期”更换,最终结果是“定期”因人而异理解后来执行规范[15]。有关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共 514 人参与调查,1 个月清洗 1 次的人数仅约 20%[16],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如产科高频使用科室 1 个月后隔帘已严重污染,对于普通病房使用的隔帘科室至少应每个月更换 1 次进行清洗消毒。
综上所述,病床隔帘作为患者隐私保护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虽然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清洗消毒更换频次标准,但由于病床隔帘在使用中为高频接触物品,易被污染,且由于材质原因不能保证每日清洁消毒,为避免病床隔帘污染给住院患者带来的感染风险,普通病房隔帘可每个月更换 1 次,遇特殊感染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本研究在长时间跟踪监测过程中未考虑干性物体表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因素,及时调整监测及培养方法,在以后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论证。
2017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于病床隔帘管理提出,病床隔帘作为间接接触患者的床单元物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1]。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更换时间,而在实际使用中病床隔帘频繁被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保洁人员手接触,作为病床单元的一部分,极易被污染,目前我国医院使用的隔帘基本为棉布类材质,不能采用有效消毒液每日擦拭消毒,加之医护人员、患者自身或陪护人员在接触病床隔帘后遗忘或未及时进行手卫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2]。因此,为了解不同时间段病床隔帘细菌污染情况,确保在隔帘污染高峰时间段及时更换,本研究选择对我院产科与儿科病房使用中的病床隔帘不同时间段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 年 4 月—9 月,选取我院儿科及产科病房使用中的 138 张病床隔帘(儿科 70 张,产科 68 张)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普通产科及儿科病房多人间病房使用中的病床隔帘。排除标准:收治多重耐药菌及其他特殊感染患者使用更换后的隔帘(患者出院后,终末处理时会将隔帘及时更换进行消毒处理)。本研究主要针对隔帘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不涉及伦理问题,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每张隔帘选取 3 个部位作为采样区域,用浸润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采样部位横竖往返各涂擦 5 次,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 4 个点(各采样点不重复采取)。分别在隔帘上段(距离地面 2 m 左右,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中段(距离地面 1.3 m 左右,手经常接触部位,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下段(距离地面 0.3 m 左右,选取 5 cm×5 cm 面积大小的 4 个点位作为采样点)各留取样本 1 份,每个样本采样部位面积≥ 100 cm2。用灭菌剪刀剪去或折断棉签上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 10 mL 采样液管内送检。结果按照《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关于清洁织物微生物指标要求,细菌菌落数为≤200 CFU/100 cm2 标准判定[3]。
1.2.2 观察指标
隔帘在普通病房广泛使用,《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于隔帘更换频次提出要求为定期,无具体时间要求[1]。有研究报道了隔帘连续使用 5 个月期间动态监测细菌污染情况[4],但样本量相对较少,我院执行每个季度更换 1 次隔帘。目的在确保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满足普通病房隔帘更换可操作性,因此,本研究分别在更换隔帘后当日(本底)以及持续使用 1、2、3、6 个月时进行病原菌污染情况监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前与产科、儿科沟通,在隔帘使用 3 个月时不进行更换,持续使用 6 个月对其监测采样后,再通知科室对隔帘进行更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原始资料类型,采用例数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本研究共监测样本 2 058 份,其中儿科 1 041 份,产科 1 017 份。
2.1 儿科不同时间段监测结果
儿科共监测样本 1 041 份。本底监测 210 份,不合格 43 份;使用 1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38 份;使用个 2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137 份;使用 3 个月后监测 210 份,不合格 63 份;使用 6 个月后监测 201 份,不合格 22 份;见表 1。可见,在持续使用 2 个月后细菌污染最严重,各部位细菌污染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合格率达到 65.24%,但在持续使用 3 个月及 6 个月后通过常规检测及实验方法显示细菌污染未持续增加。

2.2 产科不同时间段监测结果
产科共监测样本 1 017 份。本底监测 204 份,不合格 10 份;使用 1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106 份;使用 2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32 份;使用 3 个月后监测 204 份,不合格 41 份;使用 6 个月后监测 201 份,不合格 17 份;见表 2。可见,在持续使用 1 个月后细菌污染最严重,不合格率达到 51.96%,而在继续使用 2、3、6 个月后监测细菌污染显著下降。

2.3 隔帘病原菌检出情况
隔帘污染监测出的病原菌种较多,一个标本培养结果存在多种病原菌混合生长,但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为主,其次为微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类,少量存在霉菌和阴性杆菌生长。
3 讨论
本研究中儿科病房与产科病房隔帘在刚更换后均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儿科病房相对于产科病房污染更为严重。许慧琼等[5]研究报道,在对 380 件洗涤消毒后的医用织物监测中有 15 件检出大肠菌群,1 件检出革兰阳性致病球菌。说明隔帘在运送、储存、安装环节中,如不加强管理,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病床隔帘作为保护住院患者隐私的工具,在国内各大医院内被广泛使用,大多数医院隔帘均是采用可重复使用的棉布类织物,只有少数医院在特殊科室采用了一次性抑菌隔帘。隔帘作为病床单元的一部分,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不能每日对隔帘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置,隔帘在使用过程中频繁被手接触,可能成为病原菌传播的蓄水池[6-7],有研究证明,医疗机构使用的相关织物,如病房里使用的隐私帘、床单、被套等,都是医院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高危因素[8]。定期更换,减少被污染隔帘带来的风险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本研究中,儿科病房隔帘在持续使用第 2 个月时,细菌污染达到高峰,不合格率为 65.24%。而产科在持续使用第 1 个月后即出现了明显的污染,不合格率为 51.96%。出现该种情况可能与病区面对的患者有关,儿科病房隔帘在使用过程中,家属为了方便观察陪伴患儿,隔帘大多数情况是被困扎在一端未作为隐私隔帘使用。相反,产科患者由于处在生产和产后阶段,需要更好的休息,加之产褥期恶露垫的更换,初为人母为婴儿哺乳时,均需使用隐私隔帘,相对于儿科而言,使用频率更高,因此研究结果中出现了产科相比儿科隔帘更早被污染。值得探讨是,本研究中随着使用时间的进一步延长,病床隔帘在持续使用 3、6 个月后细菌污染情况并未持续增加。与倪娇文等[4]报道的普通病房大部分科室病床隔帘细菌菌落总在使用 1.5 个月时细菌菌落总数达到峰值,超过国家清洁织物的标准(>200 CFU/100 cm2)基本一致。任哲等[9]专题报告中,早在 2012 年 Vickery 首先定义干性物体表面的生物膜,同时有研究在使用含氯清洁剂、清洁粉进行两轮终末清洁处理后在隔帘、病房入口的门、床垫上仍然发现了生物膜,并且其中 52% 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微生物。本研究结果该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生物膜存在干性物体表面形成有关。生物膜一旦形成,一般方法难以清除,而本次研究在持续监测过程中未考虑到生物膜因素,全过程均采用同样的监测及培养方法,不能有效论证在持续使用 3、6 个月后出现监测结果与常理不吻合现象,这也是后续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本项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讨论隔帘科学更换频次,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多项研究[10-12]表明病房的终末消毒效果不佳,只有约 50% 的病房物表被清洁到位。通过对病房高频接触的环境及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可有效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13]。布类隔帘在使用过程中被频繁接触,因无法保证每日清洁消毒,只有增加更换频次。本研究中儿科与产科病房隔帘在持续使用中均存在污染,与刘洁玲等[14]研究的第 1 周、第 1 个月末、第 2 个月末、第 3 个月末棉布类持续污染情况基本相同,但没有可比性的是作者未监测本底污染情况,且样本数较少。目前对于隔帘多久更换 1 次,国内并无统一标准,大多数只是做到在隔帘明显污染后,或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出院终末消毒时进行更换。有研究报告在 3 周内对医院病床隔帘进行采样,结果发现新换的病床隔帘在 1 周内即被污染,且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不同类型的革兰阴性杆菌[15]。本研究中隔帘监测出病原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少量的霉菌、革兰阴性杆菌类等,医务人员、患者及陪护在接触隔帘过程中,如手卫生执行不到位,被病原菌污染的隔帘极易成为造成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隔帘清洗更换频次,只说“定期”更换,最终结果是“定期”因人而异理解后来执行规范[15]。有关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共 514 人参与调查,1 个月清洗 1 次的人数仅约 20%[16],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如产科高频使用科室 1 个月后隔帘已严重污染,对于普通病房使用的隔帘科室至少应每个月更换 1 次进行清洗消毒。
综上所述,病床隔帘作为患者隐私保护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虽然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清洗消毒更换频次标准,但由于病床隔帘在使用中为高频接触物品,易被污染,且由于材质原因不能保证每日清洁消毒,为避免病床隔帘污染给住院患者带来的感染风险,普通病房隔帘可每个月更换 1 次,遇特殊感染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本研究在长时间跟踪监测过程中未考虑干性物体表面生物膜形成等相关因素,及时调整监测及培养方法,在以后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