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卫生行业标准对“三区两通道”的要求,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对发热门诊进行规范设计,该文阐述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发热门诊的设计要点,介绍了发热门诊实现“三区两通道”的具体方法,并绘制了综合医院发热门诊的示意图,对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功能布局及医疗流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绘制了发热门诊由“平时”转换为“疫情流行期间”变化的示意图,介绍了转换的思路及转换后的流程,为定点医院新建、改扩建发热门诊提供了设计思路及图纸参考。
引用本文: 胡国庆.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发热门诊三区两通道要求. 华西医学, 2021, 36(3): 281-287. doi: 10.7507/1002-0179.202101295 复制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定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采用“三区两通道”的方式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1]。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于 2020 年 7 月发布《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在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定点医院改造”,重点加强“三区两通道、供氧、通风、供暖、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改造”[2]。2020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对现有的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进行再评估,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取消或尽快改造到位”[3]。2020 年 12 月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中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诊室应符合‘三区两通道’(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要求”[4]。那么,各级医疗机构在应对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中如何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筑设计建议。
1 卫生行业标准对“三区两通道”的要求
我国在 WS/T 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第一次明确了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病区“三区两通道”的要求[1, 5]。
1.1 清洁区
指患者不能进入的区域,此区域不会受到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更衣室、穿戴防护用品的场所、医护值班室、卫生间、沐浴间、清洁库房、医护配餐间等。
1.2 潜在污染区
指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医护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准备室、处置室、医护走廊等。
1.3 污染区
指患者能够到达的区域及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区域。包括诊室、病房、治疗处置室、清洁消毒间、患者卫生间、出入院处置室等。
1.4 两通道
指医务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医务人员出入口及通道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出入口及通道设在污染区一端。
1.5 缓冲间
指位于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的过渡间,两侧均有门。
2 发热门诊的设计思路
2.1 文件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507 号)要求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对发热门诊的位置要求、分区设置、设备配备、人员配置、管理要求等作了规定[6]。《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试行)》对发热门诊布局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包括总则、建筑设计、结构及设备设施要求、废弃物处理等[7]。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7 号)要求以“可设尽设、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为原则,结合各地传染病防控和群众实际医疗需求,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3]。
2.2 设计建议
结合以上文件要求,本文提出发热门诊的设计建议:① 建议发热门诊设置在感染性疾病科(楼)的首层或院内相对独立区域[8-9]。② 建议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按医院日常需求并设;肠道门诊要预设满足改用为发热门诊的设施要求,即预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和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的缓冲设施。③ 结核门诊要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要求进行设置。④ 儿科发热与成人发热的病因差异大,为避免交叉感染,儿科发热门诊不能跟普通发热门诊在同一区域,建议结合医院实际在儿科门急诊独立设置或在感染性疾病楼 1 楼独立设置。⑤ 医护人员从污染区回到清洁区要预设去污染区域,脱卸外层污染的防护用品,如外层隔离衣、手套、鞋套等;医护人员去污染后进入的通道可视为潜在污染区。不建议诊室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分别设门,以充分利用建筑面积。⑥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3 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典型功能布局
3.1 发热门诊和其他门诊并设的功能布局及医疗流程
3.1.1 功能布局
考虑到发热门诊的日常运行需求,建议将其与感染性疾病科一并设置。“平时”将发热门诊分为 3 个独立的诊区,分别为发热(呼吸道)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如医院无需设置结核门诊,可将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并设,其面积及功能满足日常诊疗需求。3 个诊区分别设置不同的患者出入口及污物出口,医务人员共用出入口及医护工作区,方便医务人员沟通并节省建筑面积。考虑到发热门诊的留观需求,建议单独设计留观(住院)患者出入口。发热门诊按“三区两通道”进行设计,其中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出入口、男女更衣室、值班室、卫生间、淋浴间、办公室、会议示教室、清洁库房、穿戴防护用品场所等;潜在污染区包括脱卸防护用品、脱防护口罩、污物处置暂存、去污染后医护走廊等;污染区包括患者出入口、挂号收费、药房、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留观室、CT 室、采样间、采血、化验室、患者卫生间、污物处置间等。见图 1。

3.1.2 医疗流程
① 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清洁区:医务人员从医护专用入口进入,经过更衣后进入清洁区,经过穿戴防护用品场所穿戴相应防护用品后进入潜在污染区,再经过缓冲区域后进入污染区进行诊疗工作。
② 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潜在污染区:门诊部分的潜在污染区与病房不同,主要为脱卸防护用品区域及缓冲走廊,为了合理利用面积,通常 3 个门诊共用潜在污染区走廊。肠道(肝炎、艾滋病)区域由于是接触传播疾病,其医护人员可从污染区直接经门进入潜在污染区。结核门诊、发热门诊及进行出入院办理工作的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时先经过退出时去污染区域脱掉外层污染防护用品(如外层隔离衣、手套、鞋套等),再进入潜在污染区医护通道,避免对潜在污染区造成污染。医护人员从潜在污染区走廊进入脱卸防护用品区去除个人防护用品,然后再进入脱防护口罩区域脱掉防护口罩后直接进入淋浴间,淋浴间与更衣室直接连接,方便浴后更换个人衣物后回到清洁区。
③ 结核门诊、发热门诊:结核门诊与发热门诊之间设置物理屏障,将两个空间完全隔断。考虑经济性及可操作性,将 CT 室设置在发热门诊与结核门诊之间,分别朝向两个门诊区域开门,达到两区共用的目的。同时设置了准备间,为增强 CT 做准备,CT 检查室内设置患者更衣室,保护患者隐私。结核门诊内设置独立的留痰间,通过双层互锁传递窗与 PⅡ实验室相连,方便快速检测患者标本。结核门诊、发热门诊以及办理入院手续的医务人员退出时经过退出时去污染区去除外层防护用品再进入潜在污染区的医护通道,避免污染潜在污染区。结核门诊与发热门诊的所有污物经各自的污物处置间处理后从单独的污物出口运出。
3.2 留观病房
综合医院发热门诊需预留一定数量的留观病房,留观病房单人单间,病床数量根据当地要求确定,如第 1 层无法设置留观病房,可将其设置于第 2 层。见图 2。

3.3 疫情流行期间多个独立设置的发热门诊功能布局
疫情流行期间将结核门诊、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转换为 3 个独立的发热门诊。考虑儿童的特殊性,将儿科发热门诊独立设置,避免与成人交叉导致感染风险;同时将普通患者与高风险人群分区,降低相互间的传染风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故建议将平时的肠道门诊改为儿科发热门诊,平时的发热门诊改为普通发热门诊,平时的结核门诊改为高风险人群发热门诊,同时内部房间功能根据改造后的需求予以适当调整,满足使用要求。清洁区功能可满足平时及疫情流行期间的需求,故无需改动。平战转换时会修改部分房间功能,以满足战时使用需求。见图 3。

平战转换时会修改部分房间功能,以满足战时使用需求,转换的功能已在图中用蓝色字样标出
考虑儿童抵抗力低的特点,将儿科发热门诊置于建筑物的一端,内部功能按儿科发热门诊需求调整。主要设置无性别卫生间、哺乳间、核酸采集室、移动摄片室,并将采血室内增加隔断与成人普通发热门诊隔开,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由于将肠道门诊改为发热门诊,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将之前预设的肠道留观室与医护走廊上的门打开,此肠道留观病房即转换为医护人员退出时的去污染用房。
4 结语
发热门诊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发现和诊治的首道关口,具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功能[10]。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部分省市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发热门诊建设的相关文件,总结研究这些文件要求可得出发热门诊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定位,如需应对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就要落实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的要求;设计要兼顾“平战结合”,首先要满足医院日常诊疗的需求,然后再考虑预设应对空气隔离的各项要求,如预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和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的缓冲设施,使用配置空气消毒装置的空调通风系统,并形成上送风下回(排)风的定向气流来达到疫情时快速转换为不同人群发热门诊的目的。
志谢:感谢北京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李新华绘制发热门诊相关示意图。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定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采用“三区两通道”的方式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1]。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于 2020 年 7 月发布《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在其中明确要求“加强定点医院改造”,重点加强“三区两通道、供氧、通风、供暖、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改造”[2]。2020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对现有的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进行再评估,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取消或尽快改造到位”[3]。2020 年 12 月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中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诊室应符合‘三区两通道’(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患者通道、工作人员通道)要求”[4]。那么,各级医疗机构在应对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中如何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筑设计建议。
1 卫生行业标准对“三区两通道”的要求
我国在 WS/T 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第一次明确了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病区“三区两通道”的要求[1, 5]。
1.1 清洁区
指患者不能进入的区域,此区域不会受到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更衣室、穿戴防护用品的场所、医护值班室、卫生间、沐浴间、清洁库房、医护配餐间等。
1.2 潜在污染区
指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医护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准备室、处置室、医护走廊等。
1.3 污染区
指患者能够到达的区域及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区域。包括诊室、病房、治疗处置室、清洁消毒间、患者卫生间、出入院处置室等。
1.4 两通道
指医务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医务人员出入口及通道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出入口及通道设在污染区一端。
1.5 缓冲间
指位于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的过渡间,两侧均有门。
2 发热门诊的设计思路
2.1 文件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507 号)要求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对发热门诊的位置要求、分区设置、设备配备、人员配置、管理要求等作了规定[6]。《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试行)》对发热门诊布局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包括总则、建筑设计、结构及设备设施要求、废弃物处理等[7]。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设置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67 号)要求以“可设尽设、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为原则,结合各地传染病防控和群众实际医疗需求,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3]。
2.2 设计建议
结合以上文件要求,本文提出发热门诊的设计建议:① 建议发热门诊设置在感染性疾病科(楼)的首层或院内相对独立区域[8-9]。② 建议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按医院日常需求并设;肠道门诊要预设满足改用为发热门诊的设施要求,即预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和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的缓冲设施。③ 结核门诊要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要求进行设置。④ 儿科发热与成人发热的病因差异大,为避免交叉感染,儿科发热门诊不能跟普通发热门诊在同一区域,建议结合医院实际在儿科门急诊独立设置或在感染性疾病楼 1 楼独立设置。⑤ 医护人员从污染区回到清洁区要预设去污染区域,脱卸外层污染的防护用品,如外层隔离衣、手套、鞋套等;医护人员去污染后进入的通道可视为潜在污染区。不建议诊室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分别设门,以充分利用建筑面积。⑥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3 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典型功能布局
3.1 发热门诊和其他门诊并设的功能布局及医疗流程
3.1.1 功能布局
考虑到发热门诊的日常运行需求,建议将其与感染性疾病科一并设置。“平时”将发热门诊分为 3 个独立的诊区,分别为发热(呼吸道)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如医院无需设置结核门诊,可将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并设,其面积及功能满足日常诊疗需求。3 个诊区分别设置不同的患者出入口及污物出口,医务人员共用出入口及医护工作区,方便医务人员沟通并节省建筑面积。考虑到发热门诊的留观需求,建议单独设计留观(住院)患者出入口。发热门诊按“三区两通道”进行设计,其中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出入口、男女更衣室、值班室、卫生间、淋浴间、办公室、会议示教室、清洁库房、穿戴防护用品场所等;潜在污染区包括脱卸防护用品、脱防护口罩、污物处置暂存、去污染后医护走廊等;污染区包括患者出入口、挂号收费、药房、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留观室、CT 室、采样间、采血、化验室、患者卫生间、污物处置间等。见图 1。

3.1.2 医疗流程
① 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清洁区:医务人员从医护专用入口进入,经过更衣后进入清洁区,经过穿戴防护用品场所穿戴相应防护用品后进入潜在污染区,再经过缓冲区域后进入污染区进行诊疗工作。
② 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结核门诊潜在污染区:门诊部分的潜在污染区与病房不同,主要为脱卸防护用品区域及缓冲走廊,为了合理利用面积,通常 3 个门诊共用潜在污染区走廊。肠道(肝炎、艾滋病)区域由于是接触传播疾病,其医护人员可从污染区直接经门进入潜在污染区。结核门诊、发热门诊及进行出入院办理工作的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时先经过退出时去污染区域脱掉外层污染防护用品(如外层隔离衣、手套、鞋套等),再进入潜在污染区医护通道,避免对潜在污染区造成污染。医护人员从潜在污染区走廊进入脱卸防护用品区去除个人防护用品,然后再进入脱防护口罩区域脱掉防护口罩后直接进入淋浴间,淋浴间与更衣室直接连接,方便浴后更换个人衣物后回到清洁区。
③ 结核门诊、发热门诊:结核门诊与发热门诊之间设置物理屏障,将两个空间完全隔断。考虑经济性及可操作性,将 CT 室设置在发热门诊与结核门诊之间,分别朝向两个门诊区域开门,达到两区共用的目的。同时设置了准备间,为增强 CT 做准备,CT 检查室内设置患者更衣室,保护患者隐私。结核门诊内设置独立的留痰间,通过双层互锁传递窗与 PⅡ实验室相连,方便快速检测患者标本。结核门诊、发热门诊以及办理入院手续的医务人员退出时经过退出时去污染区去除外层防护用品再进入潜在污染区的医护通道,避免污染潜在污染区。结核门诊与发热门诊的所有污物经各自的污物处置间处理后从单独的污物出口运出。
3.2 留观病房
综合医院发热门诊需预留一定数量的留观病房,留观病房单人单间,病床数量根据当地要求确定,如第 1 层无法设置留观病房,可将其设置于第 2 层。见图 2。

3.3 疫情流行期间多个独立设置的发热门诊功能布局
疫情流行期间将结核门诊、发热门诊、肠道(肝炎、艾滋病)门诊转换为 3 个独立的发热门诊。考虑儿童的特殊性,将儿科发热门诊独立设置,避免与成人交叉导致感染风险;同时将普通患者与高风险人群分区,降低相互间的传染风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故建议将平时的肠道门诊改为儿科发热门诊,平时的发热门诊改为普通发热门诊,平时的结核门诊改为高风险人群发热门诊,同时内部房间功能根据改造后的需求予以适当调整,满足使用要求。清洁区功能可满足平时及疫情流行期间的需求,故无需改动。平战转换时会修改部分房间功能,以满足战时使用需求。见图 3。

平战转换时会修改部分房间功能,以满足战时使用需求,转换的功能已在图中用蓝色字样标出
考虑儿童抵抗力低的特点,将儿科发热门诊置于建筑物的一端,内部功能按儿科发热门诊需求调整。主要设置无性别卫生间、哺乳间、核酸采集室、移动摄片室,并将采血室内增加隔断与成人普通发热门诊隔开,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由于将肠道门诊改为发热门诊,疾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将之前预设的肠道留观室与医护走廊上的门打开,此肠道留观病房即转换为医护人员退出时的去污染用房。
4 结语
发热门诊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发现和诊治的首道关口,具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功能[10]。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和部分省市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发热门诊建设的相关文件,总结研究这些文件要求可得出发热门诊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定位,如需应对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就要落实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的要求;设计要兼顾“平战结合”,首先要满足医院日常诊疗的需求,然后再考虑预设应对空气隔离的各项要求,如预设独立的排风系统和医护人员退出污染区的缓冲设施,使用配置空气消毒装置的空调通风系统,并形成上送风下回(排)风的定向气流来达到疫情时快速转换为不同人群发热门诊的目的。
志谢:感谢北京筑医台科技有限公司李新华绘制发热门诊相关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