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霞, 刘晨霞, 刘聚源, 马红秋, 伏鑫, 蔡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及思考. 华西医学, 2021, 36(3): 316-321. doi: 10.7507/1002-0179.202101309 复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目前的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接触口腔、鼻腔或眼睛的黏膜时,就会发生接触传播;病毒也可以由被污染的手从一个表面传播到另一个表面,助长间接接触传播。因此,手卫生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极为重要[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指出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并提出要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积极做好自我防护[2]。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在隔离病区的手卫生状况,找出手卫生实施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本研究对疫情期间在湖北省武汉市隔离病区工作的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 2020 年 3 月 15 日-22 日选择湖北省武汉市 3 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部分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纳入标准:研究期间参与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排除标准:研究期间因自身原因(晕倒或骨折等意外情况)未完成最近一班次的护理人员。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并通过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审核的《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手卫生现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① 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任职年限、是否为专科护士等;② 对手卫生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包括手卫生时机、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方式等,其中手卫生时机为多选题,5 个答案均选择视为回答正确;③ 对戴手套相关的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包括戴手套能否代替洗手、手套更换时间等;④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及手卫生相关情况:包括工作时长、负责照看的患者数量、是否专职照护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戴手套层数、是否更换过手套(如果更换过则继续回答更换的层数和更换原因)等;⑤ 对隔离病区手卫生的建议。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在调查前向所有调查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保证所收集数据仅用于研究,并对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为了保证调查质量,问卷星后台设置每个用户只能回答 1 次。
1.4 统计学方法
将问卷星收集的数据导出,双人逐项核对问卷中填写内容有无明显错误(如:每一部分都选同一选项)。核对无误后使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或百分率、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 492 份,收回问卷 492 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2.1 一般资料
492 名调查对象中,男 36 人,女 456 人;年龄 22~54 岁,平均(32.63±6.28)岁;职称以初级为主,占 57.72%;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 83.33%;任职年限以 10 年以上为主,占 40.45%。具体见表 1。

2.2 调查对象手卫生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
调查对象的手卫生时机回答正确率为 97.15%。隔离病区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方式以先脱去外层手套、消毒内层手套后戴新的无菌手套为主,占 54.67%。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无菌操作后和护理不同患者间能及时做到手卫生者分别占 98.78% 和 98.17%。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程度分为 10 个等级(1 为无困难,10 为最困难),其中等级 1 和 2 占比最大,分别占 34.15% 和 15.45%;困难程度≥3 的有 248 人(占 50.41%)。有 42.48% 的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难以执行手卫生是因为担心职业暴露而不敢摘掉手套,31.50% 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工作量大、人力不足,而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和手消毒液配置不足的原因占比为 15.24%。见表 2、3。


2.3 调查对象对戴手套相关的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
仍有 1.42%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75.00%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进行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如果戴手套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32.72% 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每 2 小时更换 1 次手套;如果没有明显的污染,有 45.93% 的调查对象会选择每 4 小时更换 1 次手套。见表 4。

2.4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及手卫生相关情况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情况:工作时间>4 h 者占 72.97%;最近一个班次照顾 2~8 名患者的护士最多,占 48.17%;有 6.50% 的护士专职照看 ECMO 患者。最近一个班次手卫生相关情况:戴手套层数以 2 层和 3 层者最多,共占 69.92%;最近一个班次 39.02% 的调查对象进行了手套更换。在更换手套者中,仅更换了外层手套者占 68.75%,更换手套的原因多为污染(70.31%)和无菌技术操作前(36.46%)。见表 5。

2.5 隔离病区手卫生建议
有 170 名调查对象对隔离病区手卫生提出建议,其中 63.53% 的调查对象提议需要配备充足的手消毒液;其次有 18.82% 的调查对象建议配备流动水洗手;再次是 12.94% 的调查对象建议配备足量手套或大小合适的手套。具体见表 6。

3 讨论
3.1 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方式探讨
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手卫生非常重要,但执行手卫生的频次、方式不一,且存在不同程度执行困难。李六亿等[3]重点强调,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时,应取足量的手消毒剂,双手相互揉搓至干;流动水洗手时,一定要使用清洁剂;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按照国家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4],为确诊患者诊疗的医务人员需戴双层手套,但戴手套后的手卫生方式却没有具体规定。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进入隔离病区后,护理不同患者间手卫生方式以戴手套进行卫生手消毒为主,进行无菌操作前手卫生方式以先脱去外层手套、消毒内层手套后戴新的无菌手套为主。建议研究者开展针对隔离病区不同手卫生方式效果的研究,尤其是与患者结局间关系的研究。
3.2 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分析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程度分为 10 个等级(1 为无困难,10 为最困难),困难程度≥ 3 的占比为 50.41%。张璇等[5]对支援武汉抗疫的 100 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总体手卫生依从率较低,与本研究中部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内执行手卫生存在困难的结果存在一致性。经查阅文献,研究者将执行手卫生困难的原因选项设置为工作量大、人力不足、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手消毒液配置不足、担心职业暴露不敢摘掉手套及其他[6-10]。对于在隔离病区难以执行手卫生的最重要原因,42.48%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担心职业暴露而不敢摘掉手套,31.50%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工作量大、人力不足,而 15.24%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和手消毒液配置不足。针对以上原因,一方面需加强新冠肺炎疾病知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需合理配置人力及提供足量的手卫生设施。
3.3 手套的使用及更换
手套是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是医疗机构内最常见的个人防护用品之一。本调查显示隔离病区大部分护士(占 69.92%)戴 2~3 层手套;但也有 23.98% 的护士在隔离病区戴单层手套,不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4]的要求。而戴 4 层以上手套的占 6.10%,存在过度防护的问题,且会影响手指灵活性。
国外研究显示,使用手套会带来交叉污染的风险(在手套使用过程中违反“手卫生时刻”的行为),应更明确地将手套使用纳入手部卫生政策[11]。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者针对手套破损、渗漏等进行相关实验,我国香港 Chau 等[12]发现戴 3 层手套的医务人员完成一项工作后脱去外层手套,第 2 层手套仍会由于外层手套细小的渗漏或脱去外层手套时而被感染;美国 Olsen 等[13]测试得出戴手套的医务人员的手微生物污染发生率为 13%(11/86);王燕等[14]采用染料渗透实验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佩戴不同时间的一次性医用无菌橡胶手套通透性及其污染状况进行检测,结果新启用的一次性医用无菌橡胶手套持续佩戴 90 min 之后,即出现染料渗透和破损现象。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手套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渗漏现象。本调查中 75.00%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进行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说明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此有认识。但在回答手套更换问题上,60.98% 的调查对象在最近一个班次未更换过手套,说明更换手套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李春辉等[1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不同区域工作岗位个人防护专家共识》中列出了我国医用手套标准及测试性能包括不透水性和老化前后拉伸性能,但相应标准中并没有防病毒透过的要求和测试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2020 年 1 月 27 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16]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其中乳胶检查手套要求为:需正确穿戴和脱摘,注意及时更换手套。但其没有给出什么时机或者佩戴多长时间后应该更换手套的标准。建议开展更多针对手套性能的研究,以便为制定相应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4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于解决隔离病区手卫生的困难及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包括:① 手卫生设施方面:配备充足手消毒液、手套,提供感应式水龙头和手消毒液;② 健康教育方面:增加手卫生提示标识;③ 人员管理方面:相互监督,合理安排人力和工作,集中操作。手卫生设施的便捷性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手卫生的依从性。国内彭雪儿等[17]进行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医院病区手卫生设施现况调查显示:多家医院的手卫生设施不完善且配置不均,严重影响了手卫生的依从性。因此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是切实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物质前提。国外 Scheithauer 等[6]进行的为期 1 年的单中心研究表明工作负荷与手卫生依从性呈负相关关系,这提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可能有助于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Arntz 等[18]对急诊科医护人员采取了包含对手卫生 5 个时刻进行教育、发放和粘贴海报进行提醒、在办公电脑上安装手卫生 5 个时刻的提醒屏保、进行手卫生技术的评估、每日反馈、同伴互查等多种手卫生改善策略,显著提高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这提示在工作中进行适时提醒和反馈,在显著位置增加提醒标识和标志,可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进行调查,样本选择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采用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本研究在调查内容中增加最近一个班次情况,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回忆偏倚。
综上所述,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普遍认同手卫生的重要性,但对手卫生的方式,尤其手套的使用和更换存在困惑,少部分人执行手卫生的情况不佳。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隔离病区手卫生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并建议开展更多研究,出台相应标准规范手套更换的时间;为解决隔离病区手卫生存在的困难,建议加强新冠肺炎疾病知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合理配置人力及提供足量的手卫生设施;同时建议国内护理管理人员开展更多护理质量改善研究,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目前的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接触口腔、鼻腔或眼睛的黏膜时,就会发生接触传播;病毒也可以由被污染的手从一个表面传播到另一个表面,助长间接接触传播。因此,手卫生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极为重要[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指出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并提出要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积极做好自我防护[2]。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在隔离病区的手卫生状况,找出手卫生实施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本研究对疫情期间在湖北省武汉市隔离病区工作的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于 2020 年 3 月 15 日-22 日选择湖北省武汉市 3 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部分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纳入标准:研究期间参与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排除标准:研究期间因自身原因(晕倒或骨折等意外情况)未完成最近一班次的护理人员。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并通过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审核的《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手卫生现况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① 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任职年限、是否为专科护士等;② 对手卫生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包括手卫生时机、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方式等,其中手卫生时机为多选题,5 个答案均选择视为回答正确;③ 对戴手套相关的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包括戴手套能否代替洗手、手套更换时间等;④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及手卫生相关情况:包括工作时长、负责照看的患者数量、是否专职照护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患者、戴手套层数、是否更换过手套(如果更换过则继续回答更换的层数和更换原因)等;⑤ 对隔离病区手卫生的建议。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在调查前向所有调查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保证所收集数据仅用于研究,并对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为了保证调查质量,问卷星后台设置每个用户只能回答 1 次。
1.4 统计学方法
将问卷星收集的数据导出,双人逐项核对问卷中填写内容有无明显错误(如:每一部分都选同一选项)。核对无误后使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或百分率、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 492 份,收回问卷 492 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2.1 一般资料
492 名调查对象中,男 36 人,女 456 人;年龄 22~54 岁,平均(32.63±6.28)岁;职称以初级为主,占 57.72%;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 83.33%;任职年限以 10 年以上为主,占 40.45%。具体见表 1。

2.2 调查对象手卫生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
调查对象的手卫生时机回答正确率为 97.15%。隔离病区无菌操作前的手卫生方式以先脱去外层手套、消毒内层手套后戴新的无菌手套为主,占 54.67%。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无菌操作后和护理不同患者间能及时做到手卫生者分别占 98.78% 和 98.17%。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程度分为 10 个等级(1 为无困难,10 为最困难),其中等级 1 和 2 占比最大,分别占 34.15% 和 15.45%;困难程度≥3 的有 248 人(占 50.41%)。有 42.48% 的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难以执行手卫生是因为担心职业暴露而不敢摘掉手套,31.50% 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工作量大、人力不足,而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和手消毒液配置不足的原因占比为 15.24%。见表 2、3。


2.3 调查对象对戴手套相关的认知及实践相关情况
仍有 1.42%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75.00%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进行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如果戴手套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32.72% 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每 2 小时更换 1 次手套;如果没有明显的污染,有 45.93% 的调查对象会选择每 4 小时更换 1 次手套。见表 4。

2.4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及手卫生相关情况
最近一个班次工作情况:工作时间>4 h 者占 72.97%;最近一个班次照顾 2~8 名患者的护士最多,占 48.17%;有 6.50% 的护士专职照看 ECMO 患者。最近一个班次手卫生相关情况:戴手套层数以 2 层和 3 层者最多,共占 69.92%;最近一个班次 39.02% 的调查对象进行了手套更换。在更换手套者中,仅更换了外层手套者占 68.75%,更换手套的原因多为污染(70.31%)和无菌技术操作前(36.46%)。见表 5。

2.5 隔离病区手卫生建议
有 170 名调查对象对隔离病区手卫生提出建议,其中 63.53% 的调查对象提议需要配备充足的手消毒液;其次有 18.82% 的调查对象建议配备流动水洗手;再次是 12.94% 的调查对象建议配备足量手套或大小合适的手套。具体见表 6。

3 讨论
3.1 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方式探讨
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普遍认为手卫生非常重要,但执行手卫生的频次、方式不一,且存在不同程度执行困难。李六亿等[3]重点强调,采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时,应取足量的手消毒剂,双手相互揉搓至干;流动水洗手时,一定要使用清洁剂;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按照国家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4],为确诊患者诊疗的医务人员需戴双层手套,但戴手套后的手卫生方式却没有具体规定。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进入隔离病区后,护理不同患者间手卫生方式以戴手套进行卫生手消毒为主,进行无菌操作前手卫生方式以先脱去外层手套、消毒内层手套后戴新的无菌手套为主。建议研究者开展针对隔离病区不同手卫生方式效果的研究,尤其是与患者结局间关系的研究。
3.2 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分析
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执行手卫生的困难程度分为 10 个等级(1 为无困难,10 为最困难),困难程度≥ 3 的占比为 50.41%。张璇等[5]对支援武汉抗疫的 100 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总体手卫生依从率较低,与本研究中部分调查对象在隔离病区内执行手卫生存在困难的结果存在一致性。经查阅文献,研究者将执行手卫生困难的原因选项设置为工作量大、人力不足、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手消毒液配置不足、担心职业暴露不敢摘掉手套及其他[6-10]。对于在隔离病区难以执行手卫生的最重要原因,42.48%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担心职业暴露而不敢摘掉手套,31.50%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工作量大、人力不足,而 15.24% 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流动水洗手设施不足和手消毒液配置不足。针对以上原因,一方面需加强新冠肺炎疾病知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需合理配置人力及提供足量的手卫生设施。
3.3 手套的使用及更换
手套是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是医疗机构内最常见的个人防护用品之一。本调查显示隔离病区大部分护士(占 69.92%)戴 2~3 层手套;但也有 23.98% 的护士在隔离病区戴单层手套,不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4]的要求。而戴 4 层以上手套的占 6.10%,存在过度防护的问题,且会影响手指灵活性。
国外研究显示,使用手套会带来交叉污染的风险(在手套使用过程中违反“手卫生时刻”的行为),应更明确地将手套使用纳入手部卫生政策[11]。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者针对手套破损、渗漏等进行相关实验,我国香港 Chau 等[12]发现戴 3 层手套的医务人员完成一项工作后脱去外层手套,第 2 层手套仍会由于外层手套细小的渗漏或脱去外层手套时而被感染;美国 Olsen 等[13]测试得出戴手套的医务人员的手微生物污染发生率为 13%(11/86);王燕等[14]采用染料渗透实验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佩戴不同时间的一次性医用无菌橡胶手套通透性及其污染状况进行检测,结果新启用的一次性医用无菌橡胶手套持续佩戴 90 min 之后,即出现染料渗透和破损现象。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手套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渗漏现象。本调查中 75.00% 的调查对象认为戴手套进行手消毒对手套有损伤,说明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此有认识。但在回答手套更换问题上,60.98% 的调查对象在最近一个班次未更换过手套,说明更换手套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李春辉等[15]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不同区域工作岗位个人防护专家共识》中列出了我国医用手套标准及测试性能包括不透水性和老化前后拉伸性能,但相应标准中并没有防病毒透过的要求和测试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2020 年 1 月 27 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16]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其中乳胶检查手套要求为:需正确穿戴和脱摘,注意及时更换手套。但其没有给出什么时机或者佩戴多长时间后应该更换手套的标准。建议开展更多针对手套性能的研究,以便为制定相应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4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于解决隔离病区手卫生的困难及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建议包括:① 手卫生设施方面:配备充足手消毒液、手套,提供感应式水龙头和手消毒液;② 健康教育方面:增加手卫生提示标识;③ 人员管理方面:相互监督,合理安排人力和工作,集中操作。手卫生设施的便捷性和数量直接关系到手卫生的依从性。国内彭雪儿等[17]进行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医院病区手卫生设施现况调查显示:多家医院的手卫生设施不完善且配置不均,严重影响了手卫生的依从性。因此配备充足的手卫生设施是切实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物质前提。国外 Scheithauer 等[6]进行的为期 1 年的单中心研究表明工作负荷与手卫生依从性呈负相关关系,这提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可能有助于提高其手卫生依从性。Arntz 等[18]对急诊科医护人员采取了包含对手卫生 5 个时刻进行教育、发放和粘贴海报进行提醒、在办公电脑上安装手卫生 5 个时刻的提醒屏保、进行手卫生技术的评估、每日反馈、同伴互查等多种手卫生改善策略,显著提高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这提示在工作中进行适时提醒和反馈,在显著位置增加提醒标识和标志,可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进行调查,样本选择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采用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本研究在调查内容中增加最近一个班次情况,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回忆偏倚。
综上所述,隔离病区护理人员普遍认同手卫生的重要性,但对手卫生的方式,尤其手套的使用和更换存在困惑,少部分人执行手卫生的情况不佳。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隔离病区手卫生方式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并建议开展更多研究,出台相应标准规范手套更换的时间;为解决隔离病区手卫生存在的困难,建议加强新冠肺炎疾病知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并合理配置人力及提供足量的手卫生设施;同时建议国内护理管理人员开展更多护理质量改善研究,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患者健康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