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彭雅兰, 林吉, 黄文治, 乔甫. 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消毒效果的 meta分析. 华西医学, 2021, 36(3): 341-347. doi: 10.7507/1002-0179.202102043 复制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我国的多重耐药菌以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2020 年 9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增长至 28.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 29.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达 76.1%[1]。多重耐药菌的快速增长已严重影响到患者住院时长、花费及预后[2-4]。多重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方式仍以接触传播为主,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易导致病房环境大面积的污染[5-7],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在患者间的交叉传播。有效的环境清洁消毒有助于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8]。目前医疗机构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擦拭的清洁消毒方式,存在消毒不彻底的风险[7, 9]。近几年,过氧化氢发生器逐渐应用于医疗机构中,其通过雾化或汽化的方式使过氧化氢均匀地分布于空间中,从而达到对环境及空气无死角的消毒效果。但目前其是否能有效杀灭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仍存在争论[10-12],另外,其在实际运用中能否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仍需要进行讨论。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了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的消毒效果,旨在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研究类型:前后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语种为中文、英文;② 研究对象:医院内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病区;③ 对照措施:清洁消毒前、人工清洁消毒后;④ 干预措施: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⑤ 结局指标:A. 病房内多重耐药菌环境采样的阳性率;B. 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1.1.2 排除标准
① 未明确说明清洁消毒的区域,或为除病房外的其他区域,如生物实验室、救护车等;② 非量化研究,无法获取原始数据,结局指标与纳入标准不符,原始数据结果未区分菌种;③ 采用菌悬液接种至病房环境表面,而非临床实际情况;④ 使用除过氧化氢发生器外的其他消毒机器作为辅助;⑤ 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 201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共 10 年间发表的有关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杀灭效果的中英文文献(“滚雪球”文献时间范围延长至 200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中文检索词为“汽化过氧化氢/雾化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发生器”“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英文检索词为“hydrogen peroxide”“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 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ium / carbapenem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以 PubMed 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 2 名研究人员独立阅读文献题目,按 PICOS(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Outcome,Study design)策略提取有效信息,初步检索符合要求后,再阅读摘要及全文[13]。对于有分歧的文献,与第 3 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评议。经第一轮筛选后纳入的文献,提取其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题目、作者、发表时间、发表期刊、国家)、研究特征(实验设计、实验环境、消毒剂成分、实验时间、病原菌、实验方法)、结局指标。
1.4 质量评价
本研究纳入的前后对照实验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表包含 8 个条目,内容涵盖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终点指标、随访情况、样本量;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 0~2 分,0 分表示未提及,1 分表示提及但信息不全,2 分表示信息充分,量表总分为 16 分[14]。纳入的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质量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表包含研究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结果测量 3 个部分,共计 8 个条目,量表总分为 9 分[1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4、R 4.0.2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纳入文献结局指标均为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效应量。异质性检验结合χ2检验和I2进行判断,若P>0.05 且I2<50%,则表明纳入文献结果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反之,若P≤0.05 或I2≥50%,则表明纳入文献结果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并进一步通过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小于 10 篇,由 Egger 检验分析发表偏倚。结果以森林图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出文献 1 187 篇,剔重后对 960 篇文献通过阅读题目、摘要进行初筛,初筛后剩余 113 篇,在阅读全文进行复筛后共纳入 9 篇文献[7, 9, 16-22]。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具体包括:PubMed(
2.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纳入的 9 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6 篇文献[7, 9, 16, 18, 20-21]的结局指标为多重耐药菌病房环境采样的阳性率,均为前后对照实验。3 篇文献[17, 19, 22]的结局指标为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其中 1 篇为队列研究[22],2 篇为前后对照实验[17, 19]。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 MINORS 量表评价 8 篇采用前后对照实验设计的文献[7, 9, 16-21],见表 2。其中结局指标为多重耐药菌病房环境采样阳性率的研究不涉及实验后的不良事件,“随访时间充足”“失访率低于 5%”2 个条目不适用,其满分调整为 12 分。采用 NOS 质量评价表评价 1 篇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的文献[22],失分点为“确定研究起始时尚无要观察的结局指标”“设计和统计分析时考虑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可比性”,得分率为 7/9。纳入的 9 篇文献质量评价平均得分率为 72.07%,最低得分率为 58.33%[20]。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终末消毒前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
5 篇前后对照研究[7, 9, 16, 18, 20]比较了终末消毒前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的环境采样阳性率,异质性检验提示纳入研究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0.0%,P=0.6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Egger 检验显示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P=0.49)。Meta 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的环境采样阳性率显著低于终末消毒前[RR=0.03,95%CI(0.01,0.08),P<0.000 01],见图 2。

2.4.2 终末消毒后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
6 篇前后对照研究[7, 9, 16, 18, 20-21]对比了终末消毒后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环境采样阳性率,异质性检验提示纳入研究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0%,P=0.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Egger 检验显示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P=0.37)。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的环境采样阳性率显著低于终末消毒后[RR=0.04,95%CI(0.02,0.10),P<0.000 01],见图 3。

2.5 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对院内获得多重耐药菌的影响分析
3 篇文献[17, 19, 22]结局指标为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由于文献未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值,故无法进行 meta 分析,仅对文献结果(表 1)进行定性讨论,其实验设计基本信息见表 3。3 篇不同国家的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有效降低了入住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曾居住病房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3 讨论
过氧化氢发生器由于其杀菌效果可靠、扩散性较好、毒性较低的特点,在医疗机构中得以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能够杀灭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真菌甚至大部分细菌芽胞[14]。随着全球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形势愈加严峻,部分学者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探究过氧化氢发生器杀灭多重耐药菌的能力。由于实验依托于特定的医疗机构,结果必然受到机构基础环境、诊疗特征、感染防控制度的影响,推广性欠佳;多数研究的样本点位较少,实验结果可能混杂偶然性因素,稳定性较差。因此,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旨在通过筛选高质量研究,增加实验环境多样性,扩大样本量,借此有效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医疗机构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决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最终纳入 9 篇研究,从直接指标−环境采样阳性率和目标指标−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2 个维度进行系统评价。Meta 分析的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联合人工清洁能够明显减少病房内多重耐药菌的污染(RR=0.03),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效果优于常规人工清洁(RR=0.04)。从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的研究结果分析,过氧化氢发生器的使用对控制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过的病房后续入住患者的多重耐药感染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并无可靠的研究结果揭示过氧化氢发生器对于非多重耐药患者居住病房的后续使用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控制效果,Passaretti 等[22]的研究结果更是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对非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的病房感染率控制是无效的。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需理性看待过氧化氢发生器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过氧化氢发生器能够有效杀灭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其杀菌效率远优于传统的人工清洁方式。在使用方法上,先进行传统的人工清洁,再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密闭房间消毒的流程能够使得杀菌效率最大化。在病房或病区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条件下,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另一方面,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彻底解决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问题。首先,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完全消除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其次,随着时间推移,多重耐药患者将持续释放多重耐药菌,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再次,部分研究文献指出,过氧化氢发生器可能会对电子设备有腐蚀作用,在使用时,需要严格地对房间进行密封,并监测房间内过氧化氢浓度,达到安全标准后再转入患者,以避免浓度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11]。基于此,有效落实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其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执行手卫生、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效隔离多重耐药患者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任何时刻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研究虽然大量检索相关文献,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未检索到足够资料对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证据支撑性不足;② 纳入 meta 分析的文献均为英文文献,我国与国外医疗机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结果推广性存在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对病房环境的污染,进而降低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房间后续入住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我国的多重耐药菌以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2020 年 9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增长至 28.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 29.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达 76.1%[1]。多重耐药菌的快速增长已严重影响到患者住院时长、花费及预后[2-4]。多重耐药菌在院内的传播方式仍以接触传播为主,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易导致病房环境大面积的污染[5-7],从而导致多重耐药菌在患者间的交叉传播。有效的环境清洁消毒有助于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8]。目前医疗机构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擦拭的清洁消毒方式,存在消毒不彻底的风险[7, 9]。近几年,过氧化氢发生器逐渐应用于医疗机构中,其通过雾化或汽化的方式使过氧化氢均匀地分布于空间中,从而达到对环境及空气无死角的消毒效果。但目前其是否能有效杀灭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仍存在争论[10-12],另外,其在实际运用中能否降低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仍需要进行讨论。本研究系统性评价了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的消毒效果,旨在为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研究类型:前后对照实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语种为中文、英文;② 研究对象:医院内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病区;③ 对照措施:清洁消毒前、人工清洁消毒后;④ 干预措施: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⑤ 结局指标:A. 病房内多重耐药菌环境采样的阳性率;B. 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1.1.2 排除标准
① 未明确说明清洁消毒的区域,或为除病房外的其他区域,如生物实验室、救护车等;② 非量化研究,无法获取原始数据,结局指标与纳入标准不符,原始数据结果未区分菌种;③ 采用菌悬液接种至病房环境表面,而非临床实际情况;④ 使用除过氧化氢发生器外的其他消毒机器作为辅助;⑤ 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检索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 201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共 10 年间发表的有关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杀灭效果的中英文文献(“滚雪球”文献时间范围延长至 200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中文检索词为“汽化过氧化氢/雾化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发生器”“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英文检索词为“hydrogen peroxide”“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 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multi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 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ium / carbapenem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以 PubMed 为例,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 2 名研究人员独立阅读文献题目,按 PICOS(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Outcome,Study design)策略提取有效信息,初步检索符合要求后,再阅读摘要及全文[13]。对于有分歧的文献,与第 3 名研究人员共同讨论评议。经第一轮筛选后纳入的文献,提取其资料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题目、作者、发表时间、发表期刊、国家)、研究特征(实验设计、实验环境、消毒剂成分、实验时间、病原菌、实验方法)、结局指标。
1.4 质量评价
本研究纳入的前后对照实验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表包含 8 个条目,内容涵盖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终点指标、随访情况、样本量;每个条目得分范围为 0~2 分,0 分表示未提及,1 分表示提及但信息不全,2 分表示信息充分,量表总分为 16 分[14]。纳入的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质量评价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该质量评价表包含研究人群选择、组间可比性、结果测量 3 个部分,共计 8 个条目,量表总分为 9 分[1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RevMan 5.4、R 4.0.2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纳入文献结局指标均为二分类变量,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 95% 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效应量。异质性检验结合χ2检验和I2进行判断,若P>0.05 且I2<50%,则表明纳入文献结果间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反之,若P≤0.05 或I2≥50%,则表明纳入文献结果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并进一步通过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小于 10 篇,由 Egger 检验分析发表偏倚。结果以森林图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出文献 1 187 篇,剔重后对 960 篇文献通过阅读题目、摘要进行初筛,初筛后剩余 113 篇,在阅读全文进行复筛后共纳入 9 篇文献[7, 9, 16-22]。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具体包括:PubMed(
2.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纳入的 9 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6 篇文献[7, 9, 16, 18, 20-21]的结局指标为多重耐药菌病房环境采样的阳性率,均为前后对照实验。3 篇文献[17, 19, 22]的结局指标为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其中 1 篇为队列研究[22],2 篇为前后对照实验[17, 19]。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 MINORS 量表评价 8 篇采用前后对照实验设计的文献[7, 9, 16-21],见表 2。其中结局指标为多重耐药菌病房环境采样阳性率的研究不涉及实验后的不良事件,“随访时间充足”“失访率低于 5%”2 个条目不适用,其满分调整为 12 分。采用 NOS 质量评价表评价 1 篇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的文献[22],失分点为“确定研究起始时尚无要观察的结局指标”“设计和统计分析时考虑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可比性”,得分率为 7/9。纳入的 9 篇文献质量评价平均得分率为 72.07%,最低得分率为 58.33%[20]。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终末消毒前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
5 篇前后对照研究[7, 9, 16, 18, 20]比较了终末消毒前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的环境采样阳性率,异质性检验提示纳入研究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0.0%,P=0.6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Egger 检验显示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P=0.49)。Meta 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的环境采样阳性率显著低于终末消毒前[RR=0.03,95%CI(0.01,0.08),P<0.000 01],见图 2。

2.4.2 终末消毒后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
6 篇前后对照研究[7, 9, 16, 18, 20-21]对比了终末消毒后与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多重耐药菌环境采样阳性率,异质性检验提示纳入研究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0%,P=0.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Egger 检验显示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P=0.37)。结果显示,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后的环境采样阳性率显著低于终末消毒后[RR=0.04,95%CI(0.02,0.10),P<0.000 01],见图 3。

2.5 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对院内获得多重耐药菌的影响分析
3 篇文献[17, 19, 22]结局指标为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由于文献未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值,故无法进行 meta 分析,仅对文献结果(表 1)进行定性讨论,其实验设计基本信息见表 3。3 篇不同国家的文献研究结果均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有效降低了入住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曾居住病房患者的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3 讨论
过氧化氢发生器由于其杀菌效果可靠、扩散性较好、毒性较低的特点,在医疗机构中得以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能够杀灭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真菌甚至大部分细菌芽胞[14]。随着全球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形势愈加严峻,部分学者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探究过氧化氢发生器杀灭多重耐药菌的能力。由于实验依托于特定的医疗机构,结果必然受到机构基础环境、诊疗特征、感染防控制度的影响,推广性欠佳;多数研究的样本点位较少,实验结果可能混杂偶然性因素,稳定性较差。因此,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旨在通过筛选高质量研究,增加实验环境多样性,扩大样本量,借此有效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为医疗机构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决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最终纳入 9 篇研究,从直接指标−环境采样阳性率和目标指标−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 2 个维度进行系统评价。Meta 分析的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联合人工清洁能够明显减少病房内多重耐药菌的污染(RR=0.03),过氧化氢发生器消毒效果优于常规人工清洁(RR=0.04)。从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的研究结果分析,过氧化氢发生器的使用对控制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过的病房后续入住患者的多重耐药感染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并无可靠的研究结果揭示过氧化氢发生器对于非多重耐药患者居住病房的后续使用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的控制效果,Passaretti 等[22]的研究结果更是表明过氧化氢发生器对非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的病房感染率控制是无效的。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需理性看待过氧化氢发生器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过氧化氢发生器能够有效杀灭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其杀菌效率远优于传统的人工清洁方式。在使用方法上,先进行传统的人工清洁,再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密闭房间消毒的流程能够使得杀菌效率最大化。在病房或病区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条件下,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另一方面,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彻底解决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问题。首先,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完全消除环境中的多重耐药菌;其次,随着时间推移,多重耐药患者将持续释放多重耐药菌,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再次,部分研究文献指出,过氧化氢发生器可能会对电子设备有腐蚀作用,在使用时,需要严格地对房间进行密封,并监测房间内过氧化氢浓度,达到安全标准后再转入患者,以避免浓度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11]。基于此,有效落实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其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执行手卫生、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效隔离多重耐药患者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任何时刻都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研究虽然大量检索相关文献,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 未检索到足够资料对使用过氧化氢发生器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率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证据支撑性不足;② 纳入 meta 分析的文献均为英文文献,我国与国外医疗机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结果推广性存在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过氧化氢发生器对多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对病房环境的污染,进而降低多重耐药菌患者居住房间后续入住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